野薔讀網

2004-06-08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


魚腥草文章鏈接
歡迎留言: |

2004-06-07

 

锅塌黄鱼


一天,老板临近饭口,突然要宴请客人,并点名要“煎黄花鱼”。厨娘一看,库内没有黄花鱼,现买已经来不及了。还好,前一天煎过的鱼还有一条,但要是凉着上,老板肯定不满意,要是重煎恐怕会出现外煳里不透,就更失去煎鱼的特色。情急之下,她便在锅内加了些酱油、食盐、料酒、清汤等调料,放入已煎好的鱼慢火煨透,又慢慢收干汤汁,盛入盘内端了上去,老板一吃,与往常的煎鱼大不相同。虽然没有煎鱼那样焦脆,但在香鲜之外又增加了绵软滑爽、味入肌理的风味。于是便将厨娘找来,问她怎么做的,厨娘如实回答。老板又问这叫什么做法,厨娘便根据胶东人把“饼干”一类的干制食品回潮了叫“塌”了,告诉老板叫“锅塌鱼”。后人认为“塌”字不准确,便根据在锅用火滋润的情形,创造发明了“熠”字。以后不仅“锅塌黄鱼”成了鲁菜的名菜,“塌”字也成了任何字典都查不到的一个烹调专用字。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锅塌”、“滑塌”、“松塌”、“香塌”等各种简便实用的烹调技艺,并研制出“锅塌鱼盒”、“塌肉片”、“锅塌豆腐”、“滑塌鱼片”等脍炙人口的名菜佳肴。
最早的厨娘与锅塌黄鱼 文/陈学真

**********
锅塌黄花鱼
典故与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胶东福山县有一富豪,极喜欢食鱼虾之类,于是,特聘请了当地一位很有声望的女厨为他当厨。次日,女厨师由于外出办事回来晚了,结果将“油煎黄花鱼”没做熟,富豪大为不满,让厨娘重新制作。厨娘想,将原鱼再煎恐怕颜色太重,如果重新制作,时间就会太长。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弄了点葱、姜、花椒、大料等调料,烹锅加汤,将原鱼下锅炖,待汁全部火靠尽,鱼已熟透,便盛盘上桌。那富豪吃后便觉得鲜香味浓郁,与往日所食不同,于是,此后富豪就常让厨娘做锅塌黄鱼吃,此菜因此而成名。
传统名菜古今版 佚名

**********
 那麼巧,寫完了熏黃魚之後,看書時忽然看到和黃花魚有關的故事。那是老北京叢書系列裏的一本,是周家望著的《老北京的吃喝》,在第二章裏說:「睿王府吃黃花魚就獨出新裁,叫煎串黃花魚……這裏的串,是串屜兒熱熟東西的串。做這個菜,先把魚給掇乾淨,在魚背上劃三刀,刀口上抹醬油,待醬油味兒浸到魚肉裏,下油鍋煎,油別太熱,煎罷盛出裝碗,在魚身上澆高湯,配上清醬肉絲、熏鴨絲,灑上、薑、海米、香菇、玉蘭片和鹽糖少許,最重要的是別忘了佐以鮮花椒蕊……最後把撒好花椒蕊的魚上籠屜稍蒸,老北京把上鍋熱東西謂之串一下,先煎後蒸,所以叫煎串,魚未入口,已有香氣襲人,乃是魚香、湯香、花椒蕊香三香合一,渾然天成,芳醇無比。」

 文中還談了以前北京的老宅門裏,家家都在院子裏種花椒樹,每年陰曆四月,當花椒樹開花的時節,街上便有挑擔推車的小販沿街叫賣「哎嘿,黃花魚哎!」看來黃花魚是最能和花椒搭上口味,並不是清朝的王家特別的發明。

 這是清末王府中人吃黃花魚的方法。有一道「鍋塌黃魚」,是山東菜,是在明朝就有的吃法,是不經意的發明。話說明朝的山東福山縣裏有一位愛吃海產的富翁,他家用的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廚娘,有一天,廚娘因為外出遲歸,所以到了開飯的時間,端出來的煎黃魚還未熟透,富翁大為不滿,要廚娘端回去再煎。廚娘心想再煎的話,魚的顏色便難看了,重煎一條的話又費時間,怎麼辦?不愧是有名望的廚娘,稍一思索,便用薑花椒八角來開鍋,然後加上高湯,把魚放進去煨至收汁。再端上桌時,富翁只覺味鮮香濃,大為開胃,更對廚娘讚不絕口。

 山東人把酥脆的食物再回鍋或煎或蒸至軟,稱之為塌。鍋塌黃魚,便從此成為山東名菜了

吃遍天下﹕吃黃花魚的方法 薛興國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