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十月 28, 1999

 

中文一 ○ 一

(一) 師道尊錢

  我找到W大學的工作,是在波士頓的一次漢語討論會上。和W大學的東亞研究系系主任面談得還算成功。

  後來我知道,與我爭這個位置的,中外博士不乏其人。學校錄用了我,除了我伶牙俐齒外,還因為,面試我的主任問我能為他們吸引多少新生時,我的回答非常自信,我說“五十個”。

  我是說了這個數字嗎﹖根據是什麼﹖我已全然不記得了。不過既然主任說我當時是這麼說的,那我就一定得實現了我的諾言才是。

  夏日炎炎。操場上,各系招生的攤位擺開幾十個。漂亮的巨幅廣告不說,有的還昇起了氫氣球,甚至擺出了巧克力曲奇……“嗨﹗今天怎麼樣﹖想過來看看嘛﹖這是一門很有意思的課啊……”

  幾乎每個攤位都在這麼吆喝。

  我的腦子裡一遍遍地跳出主任在面談時使用的詞﹕吸引﹗吸引﹗吸引﹗

  大家果真都在吸引嘛。

  吸引,這個詞在我的詞典裡原不是什麼好詞──真正好的東西,自然是會有追隨者的,哪用得著你刻意去做什麼吸引呢﹖兜售不出去的玩意兒才用得著吧。可那似乎又不該與知識有緣。知識﹗我們現在販賣的是知識﹗

  我端坐著,靜候著。

  十點鐘開始擺攤的,正午光景了,不過才有五、六人登記。現實竟然這麼殘酷﹗按照這個速度,到下午收攤前,怎麼也到不了五十呀﹔主任說,她手頭還有十來個,那是假期裡就登記好了的。加上這些,充其量也才二十多。

  我逛了一下本系其他語種的攤位。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都是我們望塵莫及的。學生說學出來以後,好找工作,哪怕是做小學教員也機會很多﹔我再看看,就連俄語、日語都比我們多,只有韓國語比我們還不景氣。

  泱泱一個文明古國,怎麼中文在這裡竟然成了小語種﹖我真不願接受這個現實。我沒說話,說什麼呢﹖主任看出了我的情緒,她說﹕沒辦法,在這個國家,什麼都是商業化了的。很多學生衡量一門課好壞的標准就是畢業後好不好找工作﹔或者這個語種與所在國有無交流項目,可以借機做一次國際旅遊﹔甚至還要去書店看看,課程要求的必備教材價格是否接受得了。

  “所以呢”,主任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你能為我們多吸引幾個學生”。否則,這會直接影響到這門課將來還讓不讓繼續開。課不開了,當然飯碗也就砸了。(這最後一句是我聯想的,主任沒說。)

  暑假那幾個,是怎麼自己找上門來的呢﹖我問。有兩個,是因為選了語言學專業,要求有兩門以上外語成績﹔有一個是ESL專業的(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決定到中國去做外教﹔還有一位,要到中國去賣馬哈魚,據說,美國西北部的銀馬哈、狗馬哈和粉紅馬哈都已遠銷到世界各地了。

  主任說到這裡,不無感慨﹕學生年輕,了解中國的人不多。何況,美國學校的情形不象中國呀,都是自費學生,他們認為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他們僱佣的──沒有他們的學費,哪來老師的薪水﹖誰出錢誰是老大啊﹗

  我沒有多的時間去想“師道尊嚴”是不是也該在這兒生效。看著我旁邊江郎才盡的主任,我決意打起精神,試試自己的“吸引力”,順便也振興一把學校的中文項目。

  我做了。整個一下午,我的工作轉被動而為主動﹕我吆喝,笑容閃爍地吆喝──管你有無准備我都吸引﹔管你對中國已知多少我都吸引。到收攤前,我們“吸引”到了四十五個學生。

  有些東西吧,一旦你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技朮上其實一點都不難,對我來說是這樣。就怕想不到。

  開始上課的兩周內,允許學生進進出出。我們仍然需要每一秒鐘都保持昂奮的精神狀態,繼續“吸引”。效果是令人滿意的﹕有人帶來別的課上的同學,也有人帶來了自己的朋友、同屋,甚至是兄弟姐妹……

  兩周後,我們的中文101學生穩定在五十三名。創下本校前所未有的記錄。我贏了。

  主任她說﹕面談時,我就看出,你一定是個POPULAR的人物。這麼說,還是主任贏了。

  我,除了玩笑地証實了自己的“吸引力”外,還切身體會到了﹕這些做中文教授的美國人也不容易。


(二) 為什麼不

  在中文101課上,我們做了個調查﹕為什麼你要學習中文。

  無論是主動找上門來的還是經老師宣傳吸引而來的,都多少有些緣由。以下這些,多數主動類的。

  當我們問及約翰時,他似乎早有准備。他是一位金發碧眼的標致小伙子,已經畢業了,又回來拿第二個學士學位。他告訴我們,他現在的專業是商業,願意畢業後能有機會做做中美貿易。問他為什麼選擇跟中國做呢﹖他笑著點了下頭﹕中國的機會更多。有些國家,雖然發達,比如說日本,但發展的機會應該說也相對少了些,而且,很不喜歡他們那種什麼都“WELL DONE”的自我感受。

  輪到艾米時,她的臉微微紅了。她是個混血兒,爸爸是美國飛行員,媽媽從臺灣來。從小父母離婚了。“我是跟著父親長大的,不會說中文。人們都說我長得不象中國人,但我始終覺得我就是中國人﹕美國人吃了桔子不會上火,可是我會﹗”說著的時候,艾米還指了一下嘴脣,一臉的認真,仿彿在闡述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由美是位日本姑娘,靜謐、要強,也很會動腦筋的樣子。她說這是從日本來的第二年了。英語課已經修完,現在和其他美國學生一樣可以任選專業課了。不過自己清楚,由於語言關系,一時間內,在成績上,還是很難比過美國學生的。為使心理平衡,就選了中文課。然後,她還坦言﹕“老師不是說嘛,掌握三千個漢字就算漢語基本過關。我知道,有兩千多個漢字,日語裡已經存在,我一定有條件在中文課上拿到比美國學生更好的成績。”出乎意料,我們的中文課還可以幫助一部份國際學生達到心理平衡。

  朱麗葉很漂亮,就是少笑。她的專業是文學,說什麼的時候都煞有介事。現在將文學選作專業的在美國已經微乎其微了,不過大家說朱麗葉是富人家的孩子,所以她想學什麼就可以學什麼,哪用在乎好不好找工作。朱麗葉振振有詞地告訴大家﹕“中國是個歷史如此悠久的國度,我對其懷有濃厚的興趣。我覺得中國人用筷子就是文明的象征,西方人使用刀叉是那麼的野蠻﹗自從我定下文學為專業後,我沒有停止過使用筷子。”聽的學生都頻頻點頭。也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筷子就是文明的象征”的﹖因為竹子的文化﹖(那裡面可能包括了“虛心”、“高風亮節”這些成份)或者是因為筷子的使用裡蘊藏著重要的杠杆原理﹖不得而知。反正,都被朱麗葉的煞有介事鎮住了。

  班裡還有一員女大兵,叫海倫。她比別的女生還干練些,微笑也更燦爛些。可我一見到她,腦子裡就會跳出那句古老的話來﹕秀才碰到兵,有理說不清﹗海倫笑著告訴我們,她當了三年大兵。軍隊裡,有個中文教師,教扇子舞。她的舞姿真優美。海倫說著的時候,眼睛瞇縫著,手還在空中比劃了一下。她說當時的直覺就是完全被中國人征服了。“現在服役期滿,我願意繼續我的學業。根據參軍時的約定,在我讀書期間,他們報銷我的書本費。呶,你們要求的課本我都買齊了,連選修的我也都買來了。哈哈……”同學們羨慕地看著海倫。至此,我方纔覺得這員大兵的“理”說得真是再清楚不過了﹕目的性有,可能性也有。

  蒂姆是我們通常說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會說國語,但不認字。他說﹕“媽媽是個中文作家,已經寫了幾十本書,可是我讀不了。我學習中文的目的,就是想讀一點媽媽的書。媽媽臺灣大學畢業後,跟爸爸一起來美國,早期,支持爸爸和養育我們兄弟倆﹔哥哥稍大一點之後,媽媽就去社區大學修課,在圖書館看書常常帶著我。一天黃昏,疲憊的媽媽牽著我走出圖書館,我們遠遠看到一大片蘆葦,我問,那是不是地上的雲﹖逗樂了媽媽。之後,媽媽就寫了一本書《地上的雲》。書中道,為人之母了,再去讀書,有時是覺得很勞累﹔可也正因為可愛兒子帶來的樂趣,才更覺有了相助,堅持完成了學業。”一屋子的學生都聽得感嘆了,不過沒有誰能讀這本《地上的雲》,也就是聽聽蒂姆的英文版了。蒂姆說,“我希望有一天,能讀媽媽的書。我到101、201幾個時間的課都走一走,其實祇想發現一位好老師給我做個別輔導。我想,我不必從101的課開始。”

  麗麗是紅旗下出生而又花旗下長大的。“我六歲來美國。”她說,“由於學校環境影響,我開始懶得說中文,已有的中文詞匯一天天地淡忘。不知何故,父母也不再跟我說中文了,甚至在家裡都跟我用英文對話。奶奶建議我去星期天中文學校,把中文維持住。我貪玩,不想週末念書,父母也將就了我。到如今,我已完全不會中文了。我用英文跟父母會話,我聽夠了他們的破英文,可我又說不了中文﹗我要學習中文,跟爺爺、奶奶和所有的中國親人交流,可我還必須花錢、花時間到大學裡來修101。”說到這裡,麗麗撇了一下嘴﹕“我願意告訴所有的中國家長,千萬別再做我爸媽那樣的蠢事了。”

  愛倫,很多人都認識,因為他已經學過好幾門外語,不少在場的都曾經是他的同學。“我學習中文就是為了多掌握一門外語。”愛倫十分自信,“這是我學的第七門外語了。以前學的,多是親族語言,象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等,它們都和英文有共同的拉丁文背景。我聽說中文很難,不過,這正是我要學的原因。我喜歡Challenge自己。”

  杰克長得很壯大。奇怪,我見到他就會馬上聯想到一連串跟大有關系的詞﹕大模大樣、大智若愚、大器晚成……不多說了,我知道我是沒有什麼道理的。下面是杰克說的一段。“我的歷史教授介紹過,萬裡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工建築。長城之修建,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戰時,外敵奪牆而入進犯中原﹔倒是和平盛世之時,妨礙了老百姓的日常交流。但京杭大運河卻一直是連接南北經濟的交通命脈,甚至今天還在不懈地履行著使命,濤聲依舊。奇怪的是,現在世界上知道大運河的人聊聊無幾。為什麼有帝王象征的長城就那麼具有影響力,而具有實用價值的運河則默默無聞呢﹖我來到中文課,想多了解一點中國。”

  以上種種關于為什麼要學中文的說法,大概你不來我們的101課,是很難聽到的。

  還有一種最希罕的回答,其實也最簡單,不過令我想了很久。那就是﹕Why not﹖

  請你相信,這也屬于主動類的。

〔原載《國風》1999年10月第37期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