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八月 15, 2000

 

瘦身文化(散文)

  我們家的吃有些不一樣,來探親的離休婆婆正領導我們奔一個嶄新的方向。

  新在哪裡呢﹖主要是鬧清楚我們吃的有些東西是那樣的正確和有些東西是那樣的不正確。

  我們原先隔天吃一餐的“五穀雜糧”被基本否定了。理由是那裡邊的蕎麥數量不夠,充其量也就佔五穀雜糧的五分之一吧。媽媽認為蕎麥是那樣的重要,叫我們都來吃。她說她看過一則報道,專門闡述蕎麥的功能。媽媽立在我的廚房裡,眸子含著一種虔誠,瘦筋筋的手往空中一指,她說“蕎麥含硒──”

  媽媽的上一半門牙已經都沒有了,她說“硒”的時候,有些吃力,象是費了很大勁。哦,也許不對,可能是因為我費了很大勁才聽懂的緣故吧。

  要說俺的聽力,也應該算是訓練有素的。遠的咱不提,單說教美國人漢語這點經驗,什麼“熊貓”、“胸毛”不分的,“水餃”說成“睡覺”的,“你好”念成了“鳥”的,什麼疑難雜症沒見過﹖可就是一時間沒聽懂媽的硒﹗我決定,這是文化背景的問題。我的健康常識一般,知道糖不好、鹽不好、膽固醇不好、脂肪不好而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更加不好﹗維他命好,鐵好、鈣好……只是這硒是嘛玩意兒﹖

  據媽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含這含那就不含硒,而蕎麥它含硒。就沖這,我們都得吃蕎麥﹖媽媽又說,硒可以治療結石啊。誰有結石﹖經過調查,媽媽曾經查到過有膽結石。雖然不會痛也不用吃任何藥物,但那是個心結。所以,所以呢,懂了﹗蕎麥的最大作用在於能夠解除媽媽的心結。媽媽是個無神論者,老年來,能夠信仰個蕎麥也是不錯的。

  爸是跟著媽的,兒子也跟著上,就落下俺﹖偏不吃蕎麥想造反﹖得,俺也吃吧。不為別的,俺有個習慣,愛成全別人。

  後來發現,蕎麥並不是那麼難吃的,媽媽探親在這兒有大把的時間,慢慢熬就是了。何況,想到幸許我們大家都能沒病防病,心裡也就很愉快了。至於是不是蕎麥裡缺乏很多元素而別的穀物裡卻恰恰富含呢﹖我故意不去想它。我知道我還有得是時間來調整,就將就老人的感覺吧。

  可問題在於,除了蕎麥的安排以外,媽媽還決定﹕爸爸應該常吃芋頭,這樣能夠消除皮下的脂肪疙瘩﹔兒子(也就是我的先生)應該多喝麥茶,為的是治療一覺醒來時的盜汗。我先生盜汗嗎﹖連我都不曉得,或許是小時候跟她睡的時候﹖

  還有更棘手的一件事是,媽媽說我的胃不好,吃薏仁米最適合。因為哪次她和爸去天目山,見一老婦人拎了大袋的薏仁米現身說法,然後媽媽就信了薏仁米。媽媽特地煨了叫我吃。我那是第一次嘗試,天﹗怎麼吃起來象粉筆頭﹖媽媽說,哦,大概煨得不夠。以後她又煨得更爛了叫我吃,她問我這次象什麼,我說象爛粉筆頭。

  吃薏仁米的事,就算是不了了之了。可是我漸漸發現,我們家關于食品的說法怎麼越來越多,而且都出自媽媽的口﹖聽多了,就好累好累。

  一天,我從農貿市場買到一點毛荳莢,正剝殼兒,媽不知什麼時候已潛伏在我的背後,她伸過頭來,嚇了我一跳。她說,毛荳米上那層衣子鮮得要命,是做味精的好原料。

  還有一次,我們從中餐館吃了鱔糊回來,媽媽很是滿意。繼而她又感嘆﹕美國不好,怎麼就沒有黃鱔賣呢﹖“黃鱔是個防癌的祖宗”,她說。我說大概因為沒有鱗的魚比有鱗的膽固醇更高,很多人怕吃呢。



  媽媽似乎並不介意膽固醇,對于鈉質更是沒有什麼說法了。她重點強調“防癌”與“上火”,還有什麼來著,對了,“發物”也吃不得。

  象什麼﹕荔枝是上火的﹔鵝肉是個大發物﹔烤肉吃了能導致癌﹔黑芝麻抗衰老﹔山芋裡含雌性激素﹔番茄是唯一能幫助心血管疾病恢復的蔬菜……這些都從她的嘴裡說出來。

  以及一些說不出道道,但是媽媽也硬不許越軌的。舉個例子﹖信手撿來﹕爸有一天好奇美國的長形核桃,我就拿出胡桃夾子來叫爸夾了吃。不想媽媽顛顛跛跛地沖將過來,還是那樣,瘦筋筋的手指著爸,“你只能吃一粒﹗”我問媽媽為什麼,她給了我一個“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的微笑,她說,不曉得為什麼,反正,小時候,好像,也鬧不清楚,哪個大人對我說過核桃只能吃一粒。



  我掃了兩張上個週末出游大峽谷時的照片,本來想讓大家看看,吃硒的與不吃硒的相差多少﹔後來自己就發現,其實真的相差好多。我琢磨,沒准兒硒是瘦身的好材料﹖

  也不對。為了減肥藥,專家們心都操碎了,就沒有搜索到硒﹖

  看來,這瘦身吧,並不在乎你吃什麼,而重要的是吃的時候一定得費腦筋想著什麼,這硒也行,氡也罷。這能吃,那不能吃﹔這個防止什麼,那個發生什麼……主要想組分、想功能,而絕對不要感覺風味。你試試,菜端上來就開始想,伸筷子的時候繼續想,嘴裡咀嚼的時候一下一下的想,吞咽之後再總結性地想一圈。

  嘿嘿,甭管硒有什麼作用沒有,俺倒悟出一條瘦身的捷徑。見智見仁,說的就是這麼個理兒吧。

〔原載《國風》2000年8月第46期

歡迎留言﹕ |


<< Home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