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28, 2000
不亦樂乎 (散文)
溫故而知新,不亦樂乎
中國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弘揚,恐怕首屈一指的要數美國洛杉磯了。
我至今記得在洛杉磯吃的第一餐。
那是一個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從科羅拉多出發西行,玩了幾個國家公園,最後一站到了洛杉磯。餓急敗壞的我們,著實渴望一頓中國餐。初來乍到,也摸不清地點,怎麼覺得時不時地就看到一家中國餐館,中國城卻在哪裡﹖
一起的倆男生表現得極不耐煩,建議就近選擇一家﹔我們不依,堅持要找到中國城,吃上點兒正宗的。
車子盲目地轉來轉去,天漸黑,誰都飢腸轆轆了,尤其兩位輪著開車的男生。還是中午在高速公路旁吃的漢堡,又怎敵它晚來風急。車終于就停在了兩棵參天的椰子樹下。
這是一家從外邊看來並不起眼的飯館,可坐下後一看菜單,就立即覺得饞蟲在腸胃裡拼命地蠕動。
我們要的冷盤是皮蛋拌豆腐和醉雞。這兩樣菜幾位都是第一次嘗試。
皮蛋拌豆腐是道臺灣菜,皮蛋和豆腐都切成小小立方體,加上醬油麻油的一拌,頂上再撒點香菜末和肉鬆。沒等口水流出來,我們就三下五除二地鏟光了。豆腐系健康食品不錯,然而風味寡淡,與具有歷史的皮蛋拌在一個碗裡,味道上還蠻相得益彰的。我不懂英文為什麼將皮蛋翻譯成thousand-year egg,千年老蛋。
醉雞是道浙菜,它在白斬雞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層酒香。比較漢堡裡的那塊白聊聊的雞脯就有文化得多了,足以讓大家忘卻多年來在美國吃雞的痛苦。從而明顯地起到了一種療傷作用。
冷盤剛剛下去,熱菜又端將上來,那是一盆香氣撲鼻的梅乾菜扣肉。女生們先試探著掏那肉底下的菜來吃,兩三下之後,就乾脆夾了大片的扣肉至飯上,筷子輕輕一壓,酥爛的肥肉與瘦肉就都融在了飯裡﹔男生則是先來扣肉,卷吧卷吧一口吞下去壓壓饞蟲。直到發現女生們也青睞大肉了,他們倒斯文地夾起梅乾菜來了,顯出那種“女士優先”的風尚。沒有誰在這時候提到“膽固醇”、“脂肪”之類名詞,也許太煞風景吧。
除了梅乾菜扣肉外,我們還點了一個“A”菜,是臺灣原生蔬菜,炒得碧綠的,吃在嘴裡很像香萵筍的嫩葉,滑爽、清香、又有些微苦。
熱菜干到差不多光景,醃篤鮮砂鍋上來了。這是一個由醃肉塊和鮮肉塊為基礎再加上冬筍、菜芯、百頁結煨成的砂鍋湯,別說百頁結與青江菜芯是久違的東西了,單說那湯頭,鮮肉裡又加上了醃肉,味道就長久了許多,也深遠了許多。
這一餐之後,大夥兒都有數日不知什麼什麼味的感覺。
後來我們才知道,洛杉磯的中國城在Downtown,那裡多居住著廣東、福建來的早期移民﹔而蒙特麗公園一帶,有小台北之稱,是第二代移民的商業中心﹔更新一點的,又往羅蘭崗那邊發展去了。中國餐館,遍布整個洛杉磯,早就沒有吃一頓中餐要專門前往中國城一說了。
我們下榻洛杉磯第一頓吃的真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餐館。之所以讓我們刻骨銘心,都因為過去在外州吃的“海外版”中餐太多了。
回顧吃過的“海外版”,我的經驗裡最離譜的是炒麵。
在中部的依阿華州住的時候,我見中餐館有道“ChowMein”(炒麵),原以為大概就是兩面黃那類的炒麵,結果發現是一種燴三鮮類的糊狀物,上邊蓋一層細細的油子。真是我聞所未聞的中餐。更加可氣的是,與我一同前往的幾個美國人都認識這道中餐,並且告訴我很多餐館都有這種“ChowMein”。
後來,我在東部度假時,終于見到了那種我概念中的炒麵,不過朋友告訴我說那叫“撈面”。認同不認同都得跟著叫,否則,硬要叫炒麵的話,當心再給你一份子蓋糊糊。
洛杉磯,人說是個中國人成氣候的地方。上海餐館只賣上海人、北京飯店只賣北京人都管保生意興隆。臺灣小吃店還排著長龍等吃油炸臭豆腐呢。
我在洛杉磯住下後,何去何從,樣樣都想通通。
上海的“生醉蟹”,我一般挑個午後時間去吃,那會兒沒什麼客人,我可以肆意地享受,露出些饞相來也不至於斯文掃地。
老闆娘也很高興我那時間去。那會兒,老闆(也是廚師)有打個小盹兒的習慣。生意太好了,正餐期間忙得連轉頭時間都沒有。他伏在一張角落的餐桌上,樣子很像我們當年高考前夕有時伏在課桌上小憩。凡有客人來,他又連忙扎進廚房。我每次去吃醉蟹,不必叫醒老闆,老闆娘就笑著端出一碟好的醉蟹來,“隨便坐,”她說。
吃以前,我總會情不自禁地看上兩眼﹕橢圓型的小小碟子襯上一張嫩綠的生菜葉,成的醉蟹一塊塊剁好了放在上邊,然後,又蓋上了那塊天藍色的青花蟹殼,金紅色的蟹黃膏緩緩從邊緣溢出,沿著生菜葉脈蔓延開來,象油畫又似水粉。
靜觀之後,如果我確定旁邊沒人,就夾起一塊來,用脣與齒輕輕地去唆,細嫩的蟹肉一下就到了舌上,酒的醇香跟著流淌。若是旁邊有人,我就只能用筷子去一下下地叨那殼間的肉──口水在舌上流,酒汁跟著筷子淌──感覺得有些隔靴搔癢。
北方的“肉夾饃”、“香椿拌豆腐”我也偶爾光顧。我一位科學家老鄉說,“肉夾饃”從構造來講,分明是該叫“饃包肉”的。我說,人家北方人就這麼叫,那是幾千年的文化,你跟這兒較什麼真兒呢﹖要是真看不懂中文名字,就看那旁邊的英文詮釋,一搬說還確切。就象“獅子頭”,旁邊的英文不是給你寫得清清楚楚嗎﹕Meat Ball,肉球。
臺灣的臭豆腐,吃法是油炸。哪家店裡若是有得臭豆腐賣,你不用看到菜單,鼻子就先聞到了。臭哄哄的豆腐,油鍋裡一翻滾,氣味就著油煙,一波波地涌。周圍幾十米走著坐著的人們都逃不過這臭氣熏天的八面來風,被灌了一鼻子一腦子的。我甚至覺得這首先灌滿鼻子與腦子的臭氣比起吃的時候來還要嚴重。我於是反倒嫌它吃的時候不夠臭了。不過聞的時候也刺激唾液的分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與人樂樂。
現在,但凡有外州的朋友來,我都會盡地主之誼,帶去各類地道的中餐館。
去年,我一位朋友從愛達荷州來,他是來看洛杉磯每年一度的新年玫瑰花車遊行的。單身一人在愛達荷念書,他說不曉得什麼風味是他的最愛。我帶他東西南北地吃了一圈,他最後告訴我,最好吃的是中式快餐。
在洛杉磯,有好幾間中式快餐店,號稱“校園自助餐”,不用等,來就吃,三塊七毛五可以點三菜一湯,有十多種選擇。
我朋友愛點的是﹕紅燒帶魚、油燜小筍、清炒絲瓜,外加一小碗豬骨熬的高湯,裡邊蕩漾著幾片蔬菜,他吃得津津有味。
光顧此類快餐店的,常常也不乏美國人,他們看起來象是工人階級。美國工人階級愛點的菜有﹕燒雞、番茄炒蛋、辣子雞丁等等。
不久前,我的另一位朋友從俄亥俄州來,他自稱美食家,可十分清瘦。我見他吃得很少,就想,這大概是為什麼他來美國十多年了仍保持體型的緣故。我問,想吃點什麼呢﹖他告訴我說“波霸奶茶”,並說,因為名字夠煽情。
因為名字夠煽情﹖了得﹗本來吃得就少,難得點上一樣還那麼動了腦筋,如何不瘦﹗
我們於是就去了一家有波霸奶茶的餐館。
你別說,很多男人都偏愛“波霸奶茶”。一粒粒的波霸透過吸管,他們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嘴巴收攏好了等著迎接,有的索性揭開蓋子,吸管對准目標了去吸。簡直是在把玩波霸嘛。喝波霸奶茶的吸管也是特大尺寸的,否則,玻璃彈子大小的波霸又如何通過﹖我誇張了,也就佛珠那麼大吧。
我有位很實惠的朋友最近告訴我,她從哪裡聽來,“波霸奶茶”其實很好做的,關鍵是買口高壓鍋,將那褐色粉圓一個勁兒地燜爛了。我說罷罷罷,這種東西就是吃個情趣,真在家裡燜出一大鍋來沒味道的,又不是誰缺少碳水化合物。
話說我那美食家朋友,他的“波霸奶茶”喝了一陣子了。我說,怎麼樣,那麼地道的臺灣東西都能吃到,也就是洛杉磯哦。上禮拜我們聖地亞哥一個臺灣朋友還在說呢,“波霸奶茶”聖地亞哥也有,不過波霸不夠大,也不夠彈性。
我禁不住幫美食家朋友感嘆﹕在洛杉磯享受中國食品要算是得天獨厚了吧﹖
朋友先沒答我的話,一會兒他說﹕洛杉磯的中國姑娘不夠漂亮。
天﹗你在說什麼﹖沒把我氣暈過去﹗
他接著說,沒錯,洛杉磯的中國人確實成氣候。可多了,也就雜了,什麼都有﹔在許多外州,中國人是很少的,除了讀書的,就還有讀完了書的。這其中的男博們娶的太太……怎麼說呢,他們的婚姻多屬郎才女貌那一型的。所以──朋友笑著說──外州的中國姑娘要漂亮些。
真的嗎﹖
我原來想說,也許是,可也許就要成為過去的事了。祇怕現在的姑娘不只認定會讀書的酸秀才才是才了。我沒有說。我笑著又遞過一杯去﹕多喝多喝──先生,象您這麼愛動腦筋的,就是每天喝十杯奶茶也是不會胖的。
〔原載《國風》2000年3月第41期〕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中國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弘揚,恐怕首屈一指的要數美國洛杉磯了。
我至今記得在洛杉磯吃的第一餐。
那是一個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從科羅拉多出發西行,玩了幾個國家公園,最後一站到了洛杉磯。餓急敗壞的我們,著實渴望一頓中國餐。初來乍到,也摸不清地點,怎麼覺得時不時地就看到一家中國餐館,中國城卻在哪裡﹖
一起的倆男生表現得極不耐煩,建議就近選擇一家﹔我們不依,堅持要找到中國城,吃上點兒正宗的。
車子盲目地轉來轉去,天漸黑,誰都飢腸轆轆了,尤其兩位輪著開車的男生。還是中午在高速公路旁吃的漢堡,又怎敵它晚來風急。車終于就停在了兩棵參天的椰子樹下。
這是一家從外邊看來並不起眼的飯館,可坐下後一看菜單,就立即覺得饞蟲在腸胃裡拼命地蠕動。
我們要的冷盤是皮蛋拌豆腐和醉雞。這兩樣菜幾位都是第一次嘗試。
皮蛋拌豆腐是道臺灣菜,皮蛋和豆腐都切成小小立方體,加上醬油麻油的一拌,頂上再撒點香菜末和肉鬆。沒等口水流出來,我們就三下五除二地鏟光了。豆腐系健康食品不錯,然而風味寡淡,與具有歷史的皮蛋拌在一個碗裡,味道上還蠻相得益彰的。我不懂英文為什麼將皮蛋翻譯成thousand-year egg,千年老蛋。
醉雞是道浙菜,它在白斬雞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層酒香。比較漢堡裡的那塊白聊聊的雞脯就有文化得多了,足以讓大家忘卻多年來在美國吃雞的痛苦。從而明顯地起到了一種療傷作用。
冷盤剛剛下去,熱菜又端將上來,那是一盆香氣撲鼻的梅乾菜扣肉。女生們先試探著掏那肉底下的菜來吃,兩三下之後,就乾脆夾了大片的扣肉至飯上,筷子輕輕一壓,酥爛的肥肉與瘦肉就都融在了飯裡﹔男生則是先來扣肉,卷吧卷吧一口吞下去壓壓饞蟲。直到發現女生們也青睞大肉了,他們倒斯文地夾起梅乾菜來了,顯出那種“女士優先”的風尚。沒有誰在這時候提到“膽固醇”、“脂肪”之類名詞,也許太煞風景吧。
除了梅乾菜扣肉外,我們還點了一個“A”菜,是臺灣原生蔬菜,炒得碧綠的,吃在嘴裡很像香萵筍的嫩葉,滑爽、清香、又有些微苦。
熱菜干到差不多光景,醃篤鮮砂鍋上來了。這是一個由醃肉塊和鮮肉塊為基礎再加上冬筍、菜芯、百頁結煨成的砂鍋湯,別說百頁結與青江菜芯是久違的東西了,單說那湯頭,鮮肉裡又加上了醃肉,味道就長久了許多,也深遠了許多。
這一餐之後,大夥兒都有數日不知什麼什麼味的感覺。
後來我們才知道,洛杉磯的中國城在Downtown,那裡多居住著廣東、福建來的早期移民﹔而蒙特麗公園一帶,有小台北之稱,是第二代移民的商業中心﹔更新一點的,又往羅蘭崗那邊發展去了。中國餐館,遍布整個洛杉磯,早就沒有吃一頓中餐要專門前往中國城一說了。
我們下榻洛杉磯第一頓吃的真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餐館。之所以讓我們刻骨銘心,都因為過去在外州吃的“海外版”中餐太多了。
回顧吃過的“海外版”,我的經驗裡最離譜的是炒麵。
在中部的依阿華州住的時候,我見中餐館有道“ChowMein”(炒麵),原以為大概就是兩面黃那類的炒麵,結果發現是一種燴三鮮類的糊狀物,上邊蓋一層細細的油子。真是我聞所未聞的中餐。更加可氣的是,與我一同前往的幾個美國人都認識這道中餐,並且告訴我很多餐館都有這種“ChowMein”。
後來,我在東部度假時,終于見到了那種我概念中的炒麵,不過朋友告訴我說那叫“撈面”。認同不認同都得跟著叫,否則,硬要叫炒麵的話,當心再給你一份子蓋糊糊。
洛杉磯,人說是個中國人成氣候的地方。上海餐館只賣上海人、北京飯店只賣北京人都管保生意興隆。臺灣小吃店還排著長龍等吃油炸臭豆腐呢。
我在洛杉磯住下後,何去何從,樣樣都想通通。
上海的“生醉蟹”,我一般挑個午後時間去吃,那會兒沒什麼客人,我可以肆意地享受,露出些饞相來也不至於斯文掃地。
老闆娘也很高興我那時間去。那會兒,老闆(也是廚師)有打個小盹兒的習慣。生意太好了,正餐期間忙得連轉頭時間都沒有。他伏在一張角落的餐桌上,樣子很像我們當年高考前夕有時伏在課桌上小憩。凡有客人來,他又連忙扎進廚房。我每次去吃醉蟹,不必叫醒老闆,老闆娘就笑著端出一碟好的醉蟹來,“隨便坐,”她說。
吃以前,我總會情不自禁地看上兩眼﹕橢圓型的小小碟子襯上一張嫩綠的生菜葉,成的醉蟹一塊塊剁好了放在上邊,然後,又蓋上了那塊天藍色的青花蟹殼,金紅色的蟹黃膏緩緩從邊緣溢出,沿著生菜葉脈蔓延開來,象油畫又似水粉。
靜觀之後,如果我確定旁邊沒人,就夾起一塊來,用脣與齒輕輕地去唆,細嫩的蟹肉一下就到了舌上,酒的醇香跟著流淌。若是旁邊有人,我就只能用筷子去一下下地叨那殼間的肉──口水在舌上流,酒汁跟著筷子淌──感覺得有些隔靴搔癢。
北方的“肉夾饃”、“香椿拌豆腐”我也偶爾光顧。我一位科學家老鄉說,“肉夾饃”從構造來講,分明是該叫“饃包肉”的。我說,人家北方人就這麼叫,那是幾千年的文化,你跟這兒較什麼真兒呢﹖要是真看不懂中文名字,就看那旁邊的英文詮釋,一搬說還確切。就象“獅子頭”,旁邊的英文不是給你寫得清清楚楚嗎﹕Meat Ball,肉球。
臺灣的臭豆腐,吃法是油炸。哪家店裡若是有得臭豆腐賣,你不用看到菜單,鼻子就先聞到了。臭哄哄的豆腐,油鍋裡一翻滾,氣味就著油煙,一波波地涌。周圍幾十米走著坐著的人們都逃不過這臭氣熏天的八面來風,被灌了一鼻子一腦子的。我甚至覺得這首先灌滿鼻子與腦子的臭氣比起吃的時候來還要嚴重。我於是反倒嫌它吃的時候不夠臭了。不過聞的時候也刺激唾液的分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與人樂樂。
現在,但凡有外州的朋友來,我都會盡地主之誼,帶去各類地道的中餐館。
去年,我一位朋友從愛達荷州來,他是來看洛杉磯每年一度的新年玫瑰花車遊行的。單身一人在愛達荷念書,他說不曉得什麼風味是他的最愛。我帶他東西南北地吃了一圈,他最後告訴我,最好吃的是中式快餐。
在洛杉磯,有好幾間中式快餐店,號稱“校園自助餐”,不用等,來就吃,三塊七毛五可以點三菜一湯,有十多種選擇。
我朋友愛點的是﹕紅燒帶魚、油燜小筍、清炒絲瓜,外加一小碗豬骨熬的高湯,裡邊蕩漾著幾片蔬菜,他吃得津津有味。
光顧此類快餐店的,常常也不乏美國人,他們看起來象是工人階級。美國工人階級愛點的菜有﹕燒雞、番茄炒蛋、辣子雞丁等等。
不久前,我的另一位朋友從俄亥俄州來,他自稱美食家,可十分清瘦。我見他吃得很少,就想,這大概是為什麼他來美國十多年了仍保持體型的緣故。我問,想吃點什麼呢﹖他告訴我說“波霸奶茶”,並說,因為名字夠煽情。
因為名字夠煽情﹖了得﹗本來吃得就少,難得點上一樣還那麼動了腦筋,如何不瘦﹗
我們於是就去了一家有波霸奶茶的餐館。
你別說,很多男人都偏愛“波霸奶茶”。一粒粒的波霸透過吸管,他們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嘴巴收攏好了等著迎接,有的索性揭開蓋子,吸管對准目標了去吸。簡直是在把玩波霸嘛。喝波霸奶茶的吸管也是特大尺寸的,否則,玻璃彈子大小的波霸又如何通過﹖我誇張了,也就佛珠那麼大吧。
我有位很實惠的朋友最近告訴我,她從哪裡聽來,“波霸奶茶”其實很好做的,關鍵是買口高壓鍋,將那褐色粉圓一個勁兒地燜爛了。我說罷罷罷,這種東西就是吃個情趣,真在家裡燜出一大鍋來沒味道的,又不是誰缺少碳水化合物。
話說我那美食家朋友,他的“波霸奶茶”喝了一陣子了。我說,怎麼樣,那麼地道的臺灣東西都能吃到,也就是洛杉磯哦。上禮拜我們聖地亞哥一個臺灣朋友還在說呢,“波霸奶茶”聖地亞哥也有,不過波霸不夠大,也不夠彈性。
我禁不住幫美食家朋友感嘆﹕在洛杉磯享受中國食品要算是得天獨厚了吧﹖
朋友先沒答我的話,一會兒他說﹕洛杉磯的中國姑娘不夠漂亮。
天﹗你在說什麼﹖沒把我氣暈過去﹗
他接著說,沒錯,洛杉磯的中國人確實成氣候。可多了,也就雜了,什麼都有﹔在許多外州,中國人是很少的,除了讀書的,就還有讀完了書的。這其中的男博們娶的太太……怎麼說呢,他們的婚姻多屬郎才女貌那一型的。所以──朋友笑著說──外州的中國姑娘要漂亮些。
真的嗎﹖
我原來想說,也許是,可也許就要成為過去的事了。祇怕現在的姑娘不只認定會讀書的酸秀才才是才了。我沒有說。我笑著又遞過一杯去﹕多喝多喝──先生,象您這麼愛動腦筋的,就是每天喝十杯奶茶也是不會胖的。
〔原載《國風》2000年3月第41期〕
歡迎留言﹕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