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星期六, 六月 11, 2005

 

黄褐斑知多少

------
一、立题目的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患,好发于面部,呈蝶形分布,故又名“蝴蝶斑”,发病率高,几乎是所有种族共患疾病。
临床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尤其多见于生育后的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多,少数男性也患此病,一般无任何不适而仅见色素沉着,既往不甚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26~35岁的妇女发病率达35%左右。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黄褐斑这一影响美容的疾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患者压力较大,治疗迫切。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黄褐斑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躁结滞而生于面上”。观察发现黄褐斑的发病直接原因可由内外两种因素。内因可由忧思太过,肝郁化火,暗伤气血,或冲任失养月经不调,久则燥热相结而气血淤滞发于面。外因可由过于生活紧张劳作繁忙,耗伤气血,或过于暴晒,灼伤皮肤,或使用劣质化妆品损伤皮肤。治疗当以养血润燥,清热化滞,活血通经,逐淤生新。
西医治疗重标,多采用外治法,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产生外源性褐黄病,皮肤萎缩,永久性脱色造成的“点斑样”,有些还可致肾毒性及神经、精神症状;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滋阴补肾等方剂内服,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原则。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效果较佳,且毒副作用小,特别是对妇女黄褐斑疗效更令人满意。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是机体机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在治疗方面主张治病求本,调整机体失调的状态,消除内邪的治病因素。通过调整肝脾肾,活血化瘀、理气消斑,达到局部经气,调整激素水平的目的。
------
二、立题依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病因学方面的探究更加广泛深入。该病较顽固,不易治,对患者(女性发病率较高)造成的心理痛苦大于生理病痛。它的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日光照射、自由基、局部微生态失衡、微量元素含量异常、血液流变学及遗传、精神因素和某些慢性病等因素有关。治疗的目的是阻止黑色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
中医理论认为黄褐斑虽发生于面部,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气血失和相关,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虚内热6型。本病多因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致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面部经络受阻,郁结不散而生黄褐斑;或肾精受损,久伤阴精,疲劳过度,水亏不能制火,血虚不荣,酿成褐斑,属祖国医学的面尘、肝斑、黧黑斑范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血行不畅,瘀阻肤络是其主要病理特点,正如《难经》所言:“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所以面色黑如漆,此血先死。”究其“瘀”之根本常因肝郁气滞、肝阴虚、脾胃虚弱、肾精不足等所致。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致此病。故以滋阴、补肾、疏肝、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常用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桃红四物汤、祛斑逍遥散等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聚类结果提示临床上黄褐斑发病与脏腑的相关性依次为肝、肾、脾;黄褐斑辨证论治均是以调理脏腑并活血祛瘀为制方之重点。近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的整体观点,皮肤病实质上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不和的外部反应。古代《外科精义•论疮肿诊候人式法》称:“原夫疮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对于面部皮肤颜色变化,古人有以五色归属五脏的说法,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颏候肾……”,又认为黑色主肾病。故对黄褐斑自古就十分重视中药内服,调理脏腑,以求治本。
------(摘自:中国医药技术经济网)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