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二月 01, 2004

 

家肴閑話

  民以食為天。興辦了一網站專記吾家吃喝流水帳,一年下來竟得三百多菜。然記菜譜之余,常常性之所至多說几句“口水話”。現摘將過來一些,與大家分享。愿所有看官節日愉快!吃好玩好。

熏 烤 火 雞



  今年感恩節的火雞二十磅,放上水果做參照,你曉得有多龐大了。依然是用水熏爐(Water Smoker)烤的,香美自是妙不可言。

  這個水熏爐的工作原理是,火雞放在一個rack上,在火雞和電爐條之有一只水盆,開火后,一方面直接給予火雞“烤”的作用﹔另一方面則通過水盆蒸氣給予火雞“蒸”的作用﹔爐條旁邊放了几粒泡濕的木疙瘩,見火后就冒煙,給予火雞“煙熏”效果。水盆里蒸上去的不僅是濕潤,還有多味香料。所以,這樣的火雞,且香且潤,味道均勻而深入。比人工注射butter使滋潤的做法聰明也美味。

  吃法呢,除了西式法外,也可以來中式的。這在我家有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是做兩樣“蘸料”──西方傳統的gravy和cranberry果醬﹔ 后來發展到gravy和cranberry果醬又有甜面醬加蔥絲(為了照顧公婆的口感)﹔最后連美國人也喜歡上了甜面醬吃法,不吃他們的gravy了。于是,就把甜面獎的吃法又發展了一下,變成兩種,甜面醬蔥絲夾荷葉餅或者夾生菜了。

菠 菜 雞 蛋 粉 絲

  這是一道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菜。以至于人們不會記得它,或者說不屑去記憶。讓我再想起這道菜,是在一位北京朋友家里。她是個很典型的“職場女強人”,從來宣稱自己不會做菜。我們去她家party,她總是買了大盒的燒雞烤鴨的招待。可是我發現,兩次party,她都做了這個菠菜雞蛋粉絲 ﹔并且客人們(包括我)的筷子都指著這盆菜夾──好吃呢!煎香的雞蛋,煮出青幽幽的菠菜,粉絲剛好吸了湯汁。

  現代人都很顧慮蛋黃的膽固醇。沒錯,一粒蛋黃所含膽固醇占人需Daily Value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天一粒雞蛋做為“補品”,實在不大合適。可是,蛋黃也有不可或缺的營養,比如說卵磷脂等。所以,讓雞蛋入饌,每周一次做菜,豈不是既滿足了口感又補充了營養?

蔥 姜 螃 蟹 面

  螃蟹粉絲煲是粵菜里常見的。其實,我今天這款做法,是前些日子受到一篇文章的影響。說是浙江沿海的傳統吃法,海鮮面,那是隨便什么魚隨便什么面,一鍋煮!而且一定要整的連骨帶刺去煮,人們吃得一邊嘴角進面一邊嘴角吐刺,才叫香!聽聽,有多豪爽!叫人很難不試呀。經過我們家討論,決定“ 一邊嘴角進面一邊嘴角吐刺”的動作過份高難度,用螃蟹比較適中。

臘 味 雙 蒸

  這是湖南餐館里吃出來的菜。以前當然吃過臘肉也吃過臘魚、臘鴨,但是將臘魚和臘肉蒸一塊兒,還是湖南餐館第一次吃到。看來到處的人都懂得“魚、羊=鮮”(魚肉合菜)的吃法。吃了好吃,想請教怎么做的,人家哪那么容易就告訴你呀。問waitress(其實就是老板娘),她笑瞇瞇的往廚房努一下嘴說,師傅做的﹔一會兒師傅(就是老板啦)出來喝茶,到我們桌子旁邊聊天,我問師傅咋做的,師傅又笑,指指廚房,說“師傅做的”﹔那廚房里的確還有一位幫手。我還需要再問么?答案會是什么──讓我想到一則“從前有座山……”的故事──我斷然決定,回家琢磨琢磨,自己做“師傅”吧。

  回家查了一些菜譜,果然“臘味雙蒸”是道很有名的湖南菜,更多樣一點的叫“合蒸”。說到做法,其實都沒有几句話,總結各家,不過就是:洗淨、切塊兒、猛蒸兩個小時。蒸的時候呢,高湯、料酒、冰糖,還要豬油伺候。我蒸的時候,做了一些改變,加冰糖但是沒有放豬油,將臘肉蓋在魚上蒸,油便自然浸下去,覺得已經夠油了﹔我并且將蒸的時間也延長到三小時,作為不放豬油也想潤澤的一種補償。結果效果很好。

  因為這個通常被認為是下酒菜,所以,我擺上點兒酒具。噗──我家正好沒有白酒,只好斟上兩盅清水。不要怪我啊,意思意思,您就想象一下李太白 “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天真模樣吧。會很愉快的。

辣 烤 三 文 魚 肚

  打開之後,看起來象是切魚排時打下來的一條邊,不過因為很多中國人愛吃魚肚,所以價格并不似想象的“邊角料”那般便宜。令我想到有一次在日本超市買生魚片(Sashimi),店員兜售說,他們的價錢如何之好。那位日本女士說,三文魚肚上有更多的脂肪,更加可口,可是都沒有額外收錢…… 云云。看來亞洲人普遍喜歡魚肚滑嫩的口感。

雞 火 干 絲、 麻 油 干 絲

  菜名不會看錯吧,是“雞火干絲”不是“火雞干絲”喔!雞指的是雞肉,火指的是火腿。這是揚州菜里煮干絲之一種。

  每方菜肴都可以用一大堆的好詞來形容。說起揚州菜來,我覺得,我一位北方朋友的概括是最具要領。他說,“揚州菜呢,就記得吃時舒服,至于吃的什么吃完就忘了!有時候什么也不想吃,那就只想吃點兒揚州菜”。呵呵,褒乎貶乎?我倒覺得很精辟。我們家的飯桌上,是少不了這類平常小菜的,只圖個舒服,圖個平淡。

  說平淡呢,忍不住讓我再牽出一樣更加夸張的,那就是南京的小吃,麻油干絲。

  完全就靠一點兒高湯做底,然後煮了干絲吃干絲。最後添加的是鮮生姜絲,還有一點麻油。也因此謂之麻油干絲了。(用專門賣的干絲來做就更加形似。)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去逛夫子廟,除了過年的蛤蟆燈以外,感興趣的就是 “奇芳閣”的一小碗麻油干絲。怕是那碗干絲就奠定了我這輩子的豆制品“情結”呢,我時常這么想。

  居然無獨有偶,惦著南京麻油干絲。見得大家周作人的寶貝文字《喝茶》,也提到“干絲”。甚是有趣、有味。

龍 井 蝦

  絕對不敢和樓外樓的龍井蝦叫板,但,也請允許咱海外饞鬼們自娛自樂吧。就是哪一天得了樓外樓師傅的真傳又咋樣?有了正宗龍井茶葉,卻哪里去尋虎跑泉的水呢?更別說我這厄瓜多爾的蝦與西子湖的相去多遠了。好,不去想那么多論那么多。怎么現實怎么活。這樣才能快快活活。爸媽給的新茶葉,聽說我還拿來做菜都很高興。

  龍井茶自有自己獨特的香味。其實,依我看,喜歡什么樣的綠茶,都可以同樣方法炒出個“綠茶蝦仁”來。Why not?在美國,蝦資源丰富,吃出個綠茶文化,既營養又風味,何樂而不為。

泡 椒 脆 胗

  泡椒和泡姜都是自家泡菜壇里的。

  一道簡簡單單的菜,實事上得益于兩道四川名菜:“火爆雙脆”和“泡椒雞雜”。“火爆雙脆”爆的是肚頭和雞胗。很好吃。但是,一下要買兩樣內臟,每樣又只用一點兒,對于餐館里“抓碼”來說比較方便﹔家庭制做難免浪費,就一樣樣來吧。“泡椒雞雜”也是因為過去都用整雞,雞拿來“主打”之外,還余下一套“雞雜”。為去腥增鮮,便以家有的方便食材泡椒泡姜來炒。偶爾吃上一次,還真風味。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脆脆的雞胗了。

  這就是新鮮黃豆豉的最基本產品。也是本人的最愛。要問怎么吃嘛,我是拿來下泡飯饅頭的。老公呢,嘿嘿,說了你別笑──下酒!行啊,法國人奶酪(Cheese)下酒,就著面包──說三樣都是發酵食品。我們就來中國式的:豆豉、小酒,還加饅頭!這三樣,不也都是發酵的。

  如果你完全不了解豆豉又有興趣知道的話,日本店有“納豆”,可以買一小盒來嘗嘗。弄一半不要放它的作料,放這三樣:鹽、鮮姜碎、干紅椒碎,就很象我做的中國豆豉了。不謙虛講,我的豆豉比納豆好吃!納豆發酵得有點兒 “過”。想要了解更多豆豉營養和納豆,可以看我的“讀網”。

糟 田 螺、 酸 辣 田 螺

  北美市場的很多中國超市和韓國超市都有這種貝類賣。

  英文說Live Snail。中國超市直接寫了中文叫“田螺”。其實這個SIZE,我們叫螺螄,還有叫螄螺的。不過也只是SIZE上小一些,肉質倒是比大田螺更嫩,而且一般家庭中吃這種也比田螺更加普遍。

  田螺能吃的部分只有頭上一塊緊緊的硬肉(最前面黑的,然後有點兒白),后面的軟腸全部不能吃的。至于怎樣將田螺肉弄出殼來,就看吃的技巧了。A:最厲害的用筷子夾住殼,嘴往田螺頭上開口處一吸,“呲溜”一下,便能咬住田螺的肉了,咬掉能吃的部分,軟腸仍然盛在殼里,丟棄。B:次厲害的,吸的動作都一樣,唯獨需要手來捉牢田螺,筷子夾住似乎還不夠力量。有時候一下吸不出,還需用筷子往里戳戳,螺肉退縮一些,再猛力一吸,便能成功。道理還很“力學”呢。C:比較缺乏練習的,便使出各種招數扎了螺肉然後挑將出來。我見過的有用牙簽的、還有用針、回形針甚至叉子的。不過他們仍然在挑肉之前湊上嘴去吮吸一下,為的是那口湯汁。也算是一口“懷舊”吧。愛這一口的絕對敢說和法國蝸牛有得一拼。

鄉 下 魚

  江南水鄉,多魚。最新鮮的魚,通常不是菜場買的,而是農民抓了來隨便賣賣的──這樣的魚,通常是大小都有的一盆。有時候是鯽魚,有時候是白魚,也有的時候是一些不知名的雜魚。鎮上的人,還挺愿意買這樣一盆魚的,不請客,不逢年過節,自己吃吃實惠不過。于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煎煎燒燒。放點毛豆米,十几分鐘搞定。起鍋前還要換一點新鮮蔥花嗎?不用了,自己吃,燒了魚的老蔥好吃著呢﹔要不要勾個芡呢?勾啥芡呀,多余,筷子夾了魚肉湯里蘸蘸不就好了!一家人就這樣把一盆魚吃得津津有味。男人就著魚可以下酒 ﹔女人更是不厭其煩的包銷魚頭魚尾等等刺多的部分﹔孩子們最大的實惠是,下午放學回家,看見還有頭天剩下的冷魚,盛一碗冷飯就吃了。至今,我還保持著吃冷魚的習慣。紅燒的魚,有時候就故意多做一點,第二天吃冷魚。

瓦 塊 兒 肉

  放暑假了,女兒在家吃飯的時間多了,對我的cooking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反復強調的就是:肉要切大一點!

  江湖上,有道菜叫做“瓦塊魚”的﹔這“新大陸”上,咱來一道“瓦塊兒肉”得了。這肉可夠大了吧(針對我平時切的肉絲)?一方面給女兒繼續進行多吃蔬菜的教育﹔另一方面,咱也單炒個大塊的肉滿足人家。

泰 式 青 木 瓜 色 拉

  凡去泰國餐館,一定會看到有一道叫做Papaya Salad的。本來一直不敢吃,不了解,覺得很陌生,也沒有多大興趣。直到有一次去一個“ 荷花節”,親眼看見一群泰國婦人抱著個盆一樣大的搗缽,錘呀錘呀然後就產生出一缽Papaya Salad。當時覺得看起來還清爽,便要了一盆。天呀,我不好意思說,腥得我要吐!沒錯,我看見她們放進了一枚枚的生蝦,想象,最多和日本的生魚片一樣吧。誰知那是腌過的生蝦,腥味double,triple。那以後,很久沒有去泰國餐館。想到就怕。也怪,再去的時候,又忍不住去看那菜單上的Papaya Salad,咦,所有配料都和我吃的差不多,唯獨腌生蝦換成了蝦米。斗膽點了一個來吃,好喜歡!不過,後來經過“研習”明白,那鹽腌生蝦的才更加正宗。嘿嘿,我到目前的欣賞水准還只停留在蝦米版的。

  魚露很咸。泰國人的說法是“魚露當鹽巴”。還有什么跟我們不一樣呢?酸味主要是用黃檸檬或青檸檬調節的,也可以用白醋,但不用我們的烏醋﹔香味我們用麻油,他們喜歡用花生(花生醬或者碎米花生)﹔辣椒一定用水性的糊(或干的碎屑),而不用油辣椒﹔醬油很少用到。這道泰國色拉,用青木瓜是它的特色。對于我們來說,如果對青木瓜沒有特殊感情,不必每一次都選用。可以換成苤蘭等等可以涼拌的菜。值得學習的是,這樣生食不放油,以新鮮spice、蔬菜等砸砸、磨磨,就得到好味,吃法還挺健康。這是重點。

油 梨 海 帶 色 拉

  油梨先要去核去殼。今天是老公幫我弄的。他叫我把步驟拍下來,說是也許有人不知道,這是他最近在什么書上看到的小竅門。我說這個誰都會,再說怎么去掉也不重要。不過老公超固執的,手里拿著把刀等著。我還是聽話地照辦了。



〔所有文字摘選自《野薔家肴》〕
(原載《國風》2004年12月第97期)

歡迎留言﹕ |


<< Home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