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星期六, 三月 24, 2007

 

李总杂谈 :医学文化与人类目标

在美国中西部享有盛誉的犹他大学医学院里,聚集了不少中国医学界的精英。作为中国人,他们中不乏有识之士试图把传统的中医药提到世界医学的前沿。然而,似乎无一例外地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你的理论有科学依据吗?你能拿出有效成份的微观结构吗?当今,要从正面全面否定中医药的人已经不多,但是耿耿于怀的人依然不少;中医药想登上科学的殿堂,除按科学规定行事外,别无它径!那么亦步亦趋,且利用科学的分离技术,从有效的中医方剂中不断排除无效成份去寻找有效成份;可是在许多情况下,所有成份都被排除掉了,还是什么也找不到。中药治病的有效成份到那里去了呢?

被谑称为「浑汤」的复方中药,是中医药的精华之一,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文化之上的美国医药权威组织“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不承认「浑汤」,其原因是「浑汤」不科学。如果西医能解决所有问题,美国绝对不会有中医的插足之地。早在1929年,当各类新兴思维挟科学之威风起云涌之际,中医的发祥地也出现过政府颁布政令废除中医的事件,中医却并没有因此消声匿迹,其根本原因莫过于中医置根于中国文化,文化以其时效性建立在人们的感觉尺度以内,人们很难抛弃确确实实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当然,科学更是一种实用文化,但是科学试图把文化建立在超常人感觉的尺度上,那么科学的文化就很容易扭曲人的文化,并与人的文化发生背离。

据1995年7月美国新泽西州的卫生部门报告:越来越多的肠球菌品种,已经对防治它们的最后一线的药物万古霉素(Vancomycin)产生了抗药性。同年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估计:每年约有一万九千被肠球菌感染大病人无药可救。而据台湾医界的文献显示,感染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死亡律高达36.6%。为了对抗医院的抗药性细菌感染,美国每年要花费12亿美元。抗菌是西医治病之大法,但是对于人来说,细菌不可能被彻底消灭,它总会存在一个基数量的细菌,这使得当科学家围绕抗菌不断创造新抗生素的同时,由于基数量细菌的不断适应与变异,因而也不断地创造了新的细菌菌种。1997年7月美国《世界日报》用冠以“警讯”标题的综合报导说:“别问抗生素能杀死什么细菌,但问抗生素培养出什么细菌!”同样,法新社从巴黎也有类似的报导:“金色葡萄球菌对诸如新青霉素这样的抗菌素的抗药性,在法国为57%”。而中医似乎无此困扰,它没有去理会微生物,直接以病人症状为对象,细菌却并不能因此偷安横行。早在划时代的盘尼西林产生七百年之前,中国元代的天兴元年(1232),“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万人”,中医史上的瘟疫学派应时降生,刘完素及其门徒,仅用寒凉之中药治病救人,“百发百中,千不失一”。且别去记述中的夸张成份,至少可以说,中医对温疫病毒不是束手无策,难道那时的温疫不是由微生物致病?

无生命物体在人的可感觉尺度中,大多处于稳定状态,它的存在就是它本身,科学在这个层面上有卓越的表现;而生命物体,诸如社会、人、微生物等等,它的存在是一个过程,在人的可感觉尺度中,大多属于非稳定状态,在这个层面上科学并不那么灵光。科学对生命物体的把握,更多仰仗对无生命物体的某些把握方式:从构成把握整体,从微观把握宏观。这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西医习惯于把疾病归咎为某种细分的或者纯质的原因,从微观层次上寻找对抗性药物,有时不论症状表现如何。中医的路线就很有不同。从哲学讲“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既然不可穷尽,又何必多此一举?在感觉尺度内的宏观把握,是中医文化的特点。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其症状统归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其实,这里只有构架的几种取向,然后调用针灸、中药、内治、外敷等多种方法去填充这个构架,形成对正气的保护网和对病邪的攻击阵。譬如细菌,它是容易适应单纯环境的低等生命,即便施以质纯力峻之剂,细菌的数量最多只能呈对数模式(万至千万倍)下降,它的基数不可能为零。只要细菌具有快速更新换代的能力,加之细菌赖以生存的人体不灭,它总有机会偷生演变,从而造成另一次对数模式增长.中医讲求医生以意取胜,运意六通四达,用药十围五攻,诸药协同,细菌便穷于应付。再譬如方药,若缺君则不成国,若缺兵则不成阵,将「混汤」的逐步析取,最后当然是所获甚少。

中医优势绝非仅此。在中国大陆,一位西医学教授编着的一本中西医内科书,他为所收罗的一百四十八种疾病都附加了临床评价,据笔者统计,其中约五分之三为中医优于西医,三分之一为中西医结合较优,仅有两个为西医优于中医.难道这只是文化的亲和性使然?中医经数千年检验、修正,逐步建全,在它的试错发展过程中,总是被控制在人的可感觉尺度内,因而在最坏情况下也只产生小幅震荡,始终很难偏离人类健康的目标。今天的西医是在大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壮大起来的,因此它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大工业特征,有时甚至把人也当成机器;由此所造成的滥用外科手术、抗生素、激素等等,几乎成为美国患者最大的公害。汽车可以换发动机,人如果换了心脏,他的伦理学意义和人类学意义就都发生了变化,医学治疗的结果如果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医学的目标就发生了偏离。一因一果的机械性思维,一条一款的公式化作业,对推行一种制度、提高运作效率、推广工作成果是十分有益的,这也适合人的共性.但是,在病人对疾病的生理感觉尺度内,个性比共性更有意义。人是历史,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重复性。不可重复的东西必须有个别对待的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医学比美国的科学医学更人道。以病因为出发点来建构治疗体系的西方医学一般认为:消除了病因也就达成了医学目标。而事实上,致病因只构成人的疾病史的一个方面,疾病在总体上的发展与转归,许多情况下致病因并不起决定作用。例如癌症,癌细胞是癌症致病因,但是癌症患者只要胃气尚存,癌细胞就不容易置患者于死地。这是中医的从胃治癌之说,医学工业化的好处是普惠众生,若稍有失误,也普害众生,形成对目标的大幅度摆动。前不久,由美国加州政府指定的科学家小组发现:全球医生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抗乳癌药物Tamoxifen,本身就可能致癌,应当列入州政府四百零四种已知会致癌的化学物名单中。其时,已经有三百万妇女服用该药。

至此,问题已经越出了医学文化的范畴,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走向到底应该是什么?中医文化的失败之处,在于它不便进入大工业生产,它的文化时效性不适应工业化社会;中医文化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它没有进入大工业,它才更自然地适应人的生命个体,在美国这个工业化的社会中,中医的地位自然低下;在中国这个向往工业化的国度,西医的地位自然高尚,谁都知道科学的力量,谁也不否认科学的效用。当科学的智慧在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开始觉醒时,却很难在文化环境的保护方面也觉醒。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环境的破坏,却是隐藏在人们对物质生活无限追求之中,掩盖于所谓进步、发展、繁荣之类冠冕堂皇的理念之下。为什么文化要经过科学的解释才是合理的?你知道科学文化就没有害处,传统文化就没有好处?在伽里略时代,无疑应该为科学高唱赞歌,今天,科学文化君临天下,难道不该谏纳逆耳忠言?世界需要秩序,秩序不能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秩序不能以造成人类自身的畸形为代价。人类是伟大的,但是人类隶属于自然;人类应该有所追求,但是追求的不应该只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保护人类文化的自然性和多样性吧!它可以使人类更了解自然,更符合自然。


后记:最近,笔者得悉:一份明令将中药纳入美国药品管理的法规,已经在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内部进入最后审核阶段,估计将在1997年底公布;另外,在加利福尼亚等州,也开始有中医进驻大医院,立足西医主流。这既是美国中医界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科学文化自身反思的一个里程碑。在二十一世纪行将来临之际,我相信: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将透过中医这条渠道去有力地影响世界,给人类探索未来目标一种不可多得的启示。

1996. 成稿于盐湖城
1997. 修改于盐湖城
http://lzchat.blogspot.com/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