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星期日, 九月 18, 2005

 

阻止不了的跳槽: Google 招聘两名“首席烹饪官”

Google、微软事件的一大关注点是:为什么他们都不再忠诚于微软了?是什么吸引了这些高智商的技术精英呢?

优厚的报酬?

Google的市值让人“高山仰止”,300美元上下浮动的股票价格,让外界广泛流传着Google员工发家致富的传说,Google的新贵们源源不断在公司附近的加州阿瑟顿小城购房买地,实力强劲,令人瞩目。

被华尔街看好的职业前景?

华尔街的投资家和分析人士们乐观地看待Google的市场前景,甚至估计Google股票的涨幅可以达到每股500美元。

追求互联网精神的企业精神?

互联网的自由精神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想法有人支持就可以去做。”甚至这里还保存替办公大楼或会议室取些怪名称的习俗,比如无理数“e” 2.71828 是第二大楼的名称;第三大楼则叫做圆周率“π”3.14 ;第大楼则命名为黄金比率“phi”1.61803 。“我们没有正式的公司文化,”一位公司代表说,“这样比较能激发创意。”

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

Google员工可以在名为GoogleEplex的公司总部玩轮滑曲棍球;办公室里可以安置小狗的位子;若要往来于办公室之间,员工可骑乘Segway电动滑板车,或者Green Machine车(一种适合11岁儿童的玩具车)……

像高级托儿所一样的福利体制?

Google 内部甚至还享有。com年代的奢华待遇,公司提供员工免费餐点,早中晚餐全包。甚至在前段时间,这家全球最“腐败”的IT公司又开出招聘启事,招聘两名 “首席烹饪官”,为数千名员工提供更多美味。Google创始人之一的布林说:“这两名烹饪骨干将在管理员工伙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微软体面而“正经”的员工着装、庞大而严密的组织架构确实有些“老态龙钟”。微软现在和以前的一些雇员抱怨说,微软充斥着14小时的战略会议和无休止的商务评估,专注于PowerPoint幻灯片、劳神的工作评估、成天数以百计的邮件和部门间的激烈冲突,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掣肘了产品的设计和延迟了它们产品的发布。很多情况下,微软的雇员不是去向顾客推广产品,而是泡在办公室中编写每月的产品评估报告。一份“评估”常常是包含15页 PowerPoint幻灯片的进度报告。而且几乎每个行动都要得到律师的签字,甚至例行的签字也可能花费数周的时间。有些计划因为批复的不及时而最终夭折。一句话,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困扰另外一个科技巨头IBM的众多行为正在微软上演。

精英之争的本质

一位Google员工的话,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这位来自中国山西、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的计算机博士说,很多人来Google工作,薪水都比以前低,但就是冲着Google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和带来无限希望的股票。

企业战略研究专家孙树杰认为,微软员工的跳槽是必然的。许多企业在创业期企业文化很开放,属于分权式发展方式,员工被鼓励要有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企业到了成熟阶段,组织架构日渐成熟,流程也固定和稳定,企业文化日益强势,所以人的个性会有所束缚。

派力营销的毛圆媛认为,从组织建设的角度来说这里有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但是不能光凭此来解释这件事,可口可乐几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发现它的员工流失率有多高,而往往是很多创业期的企业员工流失率是很高的。

那么在众多的“利好”中,到底什么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呢,什么是对手不能提供的呢?今天的Google像当年的微软,今天的微软是否一定是明天的Google,一个企业在成熟后是否就一定要被新进入者挖角?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位研究人员谈道,从事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所以不大可能跨度很大地选择非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工作,报酬和薪水以及企业文化是一个诱因,但决定自己选择的还是业务方向。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公司两种制度对于精英的竞争,其实不是。

对比Google和微软的业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微软的业务是多元的,搜索引擎不过是微软众多业务之一,而在Google这却是核心。由此看来,表面上的人才竞争事实上是两家公司对各自业务战略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未来技术判断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了工作方式上。

当年微软的盖茨们不惮失败,不屑学位,不拘小节,着实颠覆了全球很大一部分人的精英意识。如今Google的极简运用和Google们的简洁风格,也在不断刷新我们的精英记忆。鲍尔默暴跳如雷的反应,和看起来是两家公司两种利益的竞争,其实是精英的本能反应。

能够引导并改变人们生活的前沿精英技术,应该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适合精英人才释放自己能量的组织结构,也应该具备化繁为简的效能;微软员工的跳槽体现了一个精英组织的吸引力,是一种精英式的集合,盖茨曾经留给哈佛的背影也是如此,只是现在盖茨自己也开始迷茫了,而Google是否代表了未来的精英趋势,也还没有定论,只是相比微软,Google的驾驭者似乎更加的笃定。
歡迎留言: |
标题索引: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
Blue Heron Arts, Co.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